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 醫院動態 >

【二院名醫】在平凡中堅守,于細微處療愈——吳喜強

發布日期:2025-09-09 訪問量:334次瀏覽

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作為惠州市唯一一家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為一體的三級精神專科醫院,是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聯盟成員單位,在精神衛生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專業團隊,以患者為中心,致力于提供專業且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接下來的【二院名醫】系列第九期,我們將帶您認識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三科(關愛科)主任吳喜強。作為一名深耕精神衛生領域27年的臨床醫生,他既是精神疾病診療的實踐者,也是心理干預與社區服務的推動者。沒有驚天動地的瞬間,只有日復一日的堅守——在他看來,每一次傾聽、每一句引導、每一份治療方案,都是幫助患者走出陰霾、重拾生活信心的重要一步。

吳喜強,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三科(關愛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及心理治療師。1998年畢業于汕頭大學醫學院,現任惠州市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委員,惠州市醫師協會委員,廣東醫學會精神科分會抑郁學組委員。對精神方面疑難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治療有獨到的臨床經驗。擅長于睡眠障礙、焦慮抑郁癥、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癲癇病等診斷與治療及心理咨詢與治療。曾參與或主持市級科研立項多項,并已在省級及國家級《中國醫學導報》、《中國當代醫藥》、《中國醫藥科學》、《四川精神衛生》等發表十多篇論文。

以專業為基,以仁心為路

抽屜里的“勇氣糖”:

某次門診剛上班,14歲的小王(化名)怯生生地站在診室門口,手里攥著一顆口香糖,輕聲說:“吳主任,這個給您,和您上次給我的一樣甜。”三個月前,小王因社交恐懼休學。初診時,她蜷縮在椅子角落,說話細如蚊吶。吳喜強沒有急于談病情,而是從抽屜里拿出一顆口香糖遞給她:“我女兒說,緊張的時候吃顆糖,心里會舒服點。”此后每次復診,他都會留出時間聽她聊喜歡的動漫,也一起制定“小目標”:從練習對店員說“謝謝”,到嘗試給同學發消息。一點一點,她的世界慢慢打開。三個月后,小王重返校園,還主動報名參加了班級合唱。那顆口香糖,像一個溫柔的儀式,見證了一個女孩從退縮到勇敢的轉變。在吳喜強看來,醫生的意義,不只在于診斷與治療,更在于幫助那些被困住的年輕人,一點點找回面對世界的勇氣。

一句“你值得被保護”,重建破碎的信任:

小林(化名)第一次來就診時才16歲,長期在單親家庭中遭受父親體罰,逐漸出現驚恐發作,表現為心悸、窒息感,多次急診檢查無果。吳喜強接診后,判斷其為創傷相關焦慮障礙。他為小林制定了治療方案,緩解急性癥狀,同時通過多次心理訪談,耐心傾聽其成長經歷,幫助他表達長期壓抑的恐懼。在建立信任后,吳醫生聯動學校與親屬,改善其生活環境。隨著心理負擔減輕,小林情緒趨于穩定,睡眠和注意力明顯好轉,學習成績逐步提升。最終,他順利考入華南師范大學,開啟正常學習生活。多年隨訪未再發作。“不是你的錯,你值得被保護。”一句理解,可能改變一個人的軌跡。在吳喜強看來,治病,從來不只是控制癥狀,更是修復被傷害的信任與希望。

后來你笑著說‘謝謝’,是我聽過最美的聲音:

一位長期酗酒的患者因酒精依賴引發情緒紊亂,在就診時出現沖動行為,情緒激動中不慎傷及正在問診的吳喜強醫生,致其手部輕微受傷。吳醫生并未責備患者,而是冷靜處理,并立即組織團隊為患者制定系統治療方案。考慮到患者處于酒精戒斷所致的精神癥狀急性期,他安排其住院治療,通過藥物干預、營養支持和心理疏導,幫助其平穩度過危險期。經過數周系統治療,患者意識逐漸清晰,情緒平穩,開始配合康復訓練。在順利出院,堅持門診隨訪,逐步回歸正常生活。出院時,他向吳醫生深深鞠躬:“對不起……謝謝您沒丟下我。”吳醫生常說:癥狀需要治療,人,更需要被理解與接納。


躬身基層,也點亮后輩的路

多年來,吳喜強堅持深入鄉鎮和社區,風雨無阻地為精神疾病患者開展問診、評估與治療方案制定。他耐心傾聽每一位患者的訴說,用專業與共情打破沉默與隔閡;同時,他手把手指導基層精防醫生,推動精神疾病診療的規范化下沉,切實筑牢基層精神衛生的“第一道防線”。他不僅是臨床一線的守護者,也是精神醫學的傳承者。十余年來,他持續承擔住培、進修及轉崗醫生的帶教工作,并指導嘉應學院、廣東醫學院等多所院校的見習與實習學生。他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溫暖的人文關懷,將專業知識傾囊相授,在言傳身教中傳遞醫者責任。教學相長,他在成就青年醫生成長的同時,也不斷精進自身的醫術與仁心。

在精神衛生的道路上康復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跡而是由一次次耐心傾聽一份份堅持治療一句句真誠對話累積而成的希望。

吳喜強用27年的堅守詮釋了什么是“以患者為中心”的醫者初心不放棄每一個迷失的靈魂也不辜負每一份信任的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