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 醫院動態 >

關注“星星的孩子”:市二院兒童青少年抽動與孤獨癥門診讓“特別”的孩子被看見

發布日期:2025-08-21 訪問量:76次瀏覽

你是否注意到孩子一些“停不下來”的小動作?

頻繁眨眼睛、歪嘴巴清嗓子的聲音停不下來甚至突然甩胳膊、蹦跳越緊張越明顯問他“為什么要這樣”他只會說“控制不住”

或是發現孩子總像“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不愛看人眼睛叫名字常常沒反應喜歡把玩具排成一條直線對別人的情緒毫無察覺卻會因為一點小事(比如杯子換了位置)突然大哭大鬧……

作為家長,你可能既揪心又困惑:“是不是孩子故意搗蛋?”“是不是太內向了?” 但只有你知道,孩子偷偷藏起的慌張——他可能也想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卻不知道怎么開口;他可能也想控制住那些“小動作”,卻越努力越嚴重。其實,這些“小異常”可能是抽動障礙或孤獨癥譜系障礙的信號。它們不是“調皮”,不是“性格孤僻”,而是孩子的神經發育有了獨特的“節奏”,需要被理解,更需要被用對方法“搭把手”。

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童青少年抽動與孤獨癥門診正式開診啦。我們帶著一份沉甸甸的初心:不只關注“癥狀消沒消失”,更在意“孩子舒不舒服”;不追求“變成和別人一樣”,而是幫他找到最舒服的方式適應世界,讓每個孩子都能帶著自己的特點,輕松一點長大。

孩子的“特別”,我們都可以幫助家長們科學的理解和處理不管是反復眨眼、清嗓子、甩頭(抽動障礙,包括短暫性、慢性或抽動穢語綜合征);還是社交時躲躲閃閃、語言發育慢、對特定事物有執念(孤獨癥譜系障礙,從輕微到顯著);哪怕是兩種情況“纏在一起”(抽動合并孤獨癥特征),或是因為這些“特別”被嘲笑、變得自卑敏感……

我們見過太多“被誤解”的孩子:有的因為抽動被同學起外號,慢慢不敢去學校;有的孤獨癥孩子其實很聰明,卻因為“不合群”被忽視了天賦。而我們深耕兒童青少年神經發育障礙多年,最懂他們的“特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重要的是幫他找到屬于自己的“成長軌道”。

“懂孩子”的方式,陪他輕松長大面對這些“特別”,粗暴糾正或過度保護都不是辦法。我們從評估到干預,都帶著“孩子視角”的耐心:

1.“拼圖”一樣讀懂孩子不只是看“有沒有癥狀”,更會細致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他害怕什么?喜歡什么?哪些時候會放松?通過專業評估(發育量表、行為觀察、溝通互動分析),像拼拼圖一樣還原他的“獨特世界”——是抽動更影響他的社交?還是孤獨癥的刻板行為讓他很難適應學校?找到“最困擾他的點”,才好精準幫忙。

2.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干預拒絕“強迫改變”,用他喜歡的方式引導:對抽動的孩子,不指責“別眨了”,而是教他“緊張時深呼吸”“做個小動作放松”,結合游戲訓練幫他提升自我控制感;對孤獨癥的孩子,不說“你要跟人打招呼”,而是用繪本、玩偶演示“怎么說‘你好’”,從他感興趣的事物入手(比如他喜歡汽車,就用汽車玩具教他分享),慢慢打開社交的小窗口。

3.給家庭“搭梯子”,不只是“教方法”家長的焦慮,我們看在眼里。我們會幫你:區分“孩子的問題”和“正常發育”,不再揪著細節自我懷疑;學會“接住”孩子的情緒(比如他因為刻板行為被打斷而哭鬧時,怎么安撫);甚至幫你和學校溝通,讓老師理解孩子的“特別需要”(比如允許抽動的孩子課間多走動,給孤獨癥的孩子安排固定的座位)。

4.必要時的專業干預如果癥狀影響到孩子的生活(比如嚴重抽動導致疼痛,或孤獨癥孩子完全無法溝通),醫生會在嚴格評估后,結合藥物(安全、小劑量,只在必要時使用)或物理治療(如經顱磁刺激治療,溫和調節神經功能),幫孩子先“減輕負擔”,再配合行為訓練慢慢提升。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星星有的星星眨得快一點有的星星有自己的運行軌道重要的不是讓他“變成別的星星”而是幫他在自己的軌道上,發光發亮

別讓“特別”變成“負擔”也別讓你的愛因為“不懂”而變成孩子的壓力

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童青少年抽動與孤獨癥門診就在這里我們會和你一起蹲下來看孩子的世界陪他用自己的節奏慢慢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畢竟每個孩子都該被溫柔看見而我們想成為那個“懂他”的人孩子的“特別”需要被懂我們在這兒等你和他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