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 心理健康科普 >

不是不愛學,是需要被“聽懂”——青少年被厭學困住的心

發布日期:2025-06-12 訪問量:151次瀏覽

作為兒童青少年心理科的臨床醫生,經常都會遇見焦慮的父母帶著疲憊的孩子走進診室:“醫生,孩子就是不愛學習,這可怎么辦?”

這種“不愛學”很多時候不是懶惰或任性——它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織的心理困境信號。數據顯示,厭學現象在青少年群體中發生率逐年上升,約1/3中學生承認曾經歷顯著的厭學情緒。這些孩子中,有些會突然成績下滑,有些頻繁“頭疼肚子疼”逃課,嚴重的甚至數月閉門不出......

厭學背后的深層原因

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

1.孩子的內心戰場心理功能壓力:注意力和自控力的發展差異常被誤解為“懶”。有些孩子內心渴望學習,卻難以持續專注半小時。

快感缺失:學習不再帶來成就感,無論考好考差都無法觸動內心。部分孩子報告“學習就像面對一堵冰冷的墻”。情緒性學習損傷:過度焦慮會直接“劫持”大腦用于學習的資源——在恐懼中,孩子根本無法記住單詞或理解公式。學習能力的挑戰:閱讀障礙、注意力問題等未被識別與科學干預,學習如同負重爬山。

2.家庭環境的無形作用力壓力傳導失誤:“我們這么辛苦都是為了你”看似激勵,但臨床案例表明這往往讓孩子背負過度自責。情感聯結斷裂:若孩子在家庭中只能通過“拼命學習”或“不學習”獲得關注,厭學可能成為一種表達訴求的方式。代際期待沖突:孩子喜愛繪畫卻被強制上奧數班,內在動機被外力扼殺是厭學的經典誘因之一。

3.學校與社會的壓力場“優秀”的文化氛圍:持續過度競爭的環境,讓孩子長期處于“威脅應激”狀態。教學適配性問題:統一的進度和教學方式忽視了孩子個性化認知與學習節奏的差異。

科學應對構建三位一體的心理支持生態

厭學的解決沒有單一“特效藥”,需要一個多維度、生態化的支持系統:

1.孩子自身策略執行功能訓練:學習“番茄工作法”(25分鐘學習+5分鐘休息);使用可視化任務管理器劃分學習任務;成就管理系統:采用“微成就打卡”,哪怕只背誦5個單詞也記錄下來并允許自我獎勵;情緒減壓技術:每天10分鐘“焦慮日記”,練習寫下緊張想法后撕碎;學習簡單的呼吸放松法。

2.家庭策略黃金溝通比例:嘗試采用“5:1原則”:每1次提出學習要求前,保證5次真誠的非學習類交流;

興趣驅動支持:若孩子癡迷天文,可提供星空觀測設備并聯系相關線上社群;至少保留一項自主選擇的課外活動;

減壓空間管理:每天確保1小時自由活動時間(無條件);家庭周末安排戶外活動;

學校合作策略:特殊需求溝通:如果存在閱讀障礙等情況,攜帶專業診斷與校方溝通爭取合理便利措施;

成長型評價機制:在評價中更多關注“上次錯題這次能做對了嗎?”而非名次進退;

學習連接現實:鼓勵物理實驗、社會調查等體驗式學習任務,增加學習的真實意義感。

關鍵家庭應對原則

(當孩子出現厭學跡象時,請牢記)

1.警惕“勸學陷阱”此時再強調“學習重要”往往適得其反,優先處理情緒危機最重要。

2.拒絕行為標簽化“你就是懶”“不愛思考”等定性評價只會加重孩子自我否定。

3.做情緒緩沖器在沖突時暫停爭論,溫和表達“我看到你很辛苦,我們暫停一下”,保護親子關系是第一要務。

青少年厭學并非一場孤獨的戰斗。當孩子深陷學習的無力泥沼時,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催促他們“再用力些”,而是共同搭建穩固的心理著陸場。每一位孩子都渴望找回學習的價值感與能力感,只是暫時迷失了方向——而科學理解、合理期望和情感支持,正是幫助他們重尋學習意義的羅盤與行囊。